Return to site

【文化評論】體驗,是城市唯一的品牌

上海M50 創意園區與台北華山1914 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空間經營與再生
broken image
7037 平方公里和六百萬人的共有美學

近幾年來,台灣與中國大陸的界線在經濟、政治、貿易的拉鋸辯證當中,不斷模糊重劃。唯有文創這簇美學的嫩芽,仍在兩岸保有各自的面貌與特色,繼續加速成長。

台北積累的多元文化豐富性、具備高包容度、更擁有深厚文化消費力的特色,讓眾多小型的設計與創意品牌在這裡得以生存下去,更讓台北成為台灣首屈一指的文創發展城市;而上海是中國大陸數一數二的工商業城市,近年來,因為政府投入資源挹注與當地藝術家自發性的群聚,更躍升為中國僅次於北京的文化藝術重鎮。
 
 
台北與上海同為步調快速、氣質銳利的城市,在文創軟實力抬頭的現今,披上一層美學的文化妝點。如何讓理性與感性在城市裡發生平衡,產生更有魅力的台北與上海,讓我們就從「M50 創意園區」和「華山1914 文化園區」說起吧。




上海優勢:無政府孵生的藝術

在中央集權的中國大陸,以無政府而始的M50 是如何無心插柳的從工業舊廠房裡降生,造就現在這一片當代藝術的繁花錦簇?原來,這一切還是得從地產成本說起。

上海M50 創意園區原為上海春明粗紡廠舊址,是為1930 年代時紡織工業織布、染布的場所,M50 位於上海市普陀區莫干山路50 號,因為交通條件劣勢,因此租金相對低廉。它的起源與美國蘇活區的藝術集聚地相近, 當地藝術家發現工業區廠房租金低廉、倉庫空間適合從事大型的藝術創作,而開始向此處聚集。同時,春明粗紡廠廠方也發現將廠房租予藝術家,不僅無需解決一般工業承租所帶來的環境破壞,更有助於提昇人文素質,進而有意識的選擇藝術設計創作者來承租。在當代藝術家群聚的過程中,逐漸的造就了M50 的藝術面貌,也說明了M50 以當代藝術展覽與交易為主軸的核心概念。

經過多年來藝術家的自發經營,M50 在2004 年被美國《時代》雜誌評選為「上海時尚文化新地標」,2005 年掛牌為上海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。身為上海最具規模和影響的創意產業集聚區,政策轉型前不僅是最前衛的地下藝術集聚中心,現在也是畫廊、平面設計、服裝設計、空間設計、時尚設計等設計機構的主要交流園區,目前,M50 園區中的店位一位難求,包括英國、法國等20 個國家、中國當地各省市的超過130 位藝術家在此駐點,可說是上海多個文化園區中,最具代表性的園區。

無政府、自發性的集聚開啟了藝術家在上海M50的舞台,而後期政府資源大刀闊斧的投入則讓它更快速發展。在中國大陸知名四大天王畫家走向世界的同時,M50 這個當代藝術家的搖籃正繼續發展,朝向更親民並放大規模的方向行去。



台北優勢:整舊如舊的文化力量

相較於上海M50 的放任與有機生長,台北華山文化園區展現了商業社會中,難得一見的公民自主的美學力量。

台北華山文化園區是台北市定古蹟「台北酒廠」的舊址,1997 年起經過台北藝文人士閒置空間再利用的概念號召執行,在2005 年底開園,成為提供給藝文界、非營利團體及個人使用的藝術展覽、音樂表演等文化活動場地,更在2007 年時正式通過《華山園區ROT 案》,以25 年期的長程規劃確立了它的發展目標。

古蹟修復的意識在台北早就抬頭,諸如台北賓館、保安宮、松山菸廠等地,都是台北古蹟修復的優秀案例。而台北古蹟修復團隊「整舊如舊」的正確保存概念,留下了台北酒廠獨特的建築風格和空間層次,完整保留的鍋爐室、蒸餾室、釀酒室等空間,在園區中呈現了完整的釀酒產業歷史樣貌,厚重的量感正補完華山1914 文化園區當中新興文創產業與輕消費產業進駐的輕盈,空間結構完整、故事性強,平衡了整個場域的型態。

老台北的美學記憶,帶給人的總是明星咖啡館、波麗露餐廳的那般細膩齊整,「整舊如舊」保存的是一種氣性、一種美好,讓華山1914 文化園區能夠在恆常的生活感裡,慢慢培養讓創作者能夠安心依附的城市氛圍。



 當藝術遊牧民族的水草不再

只是,當經濟發展迅速、文創產業的獲利機制尚未建立的現代,台灣和上海的藝術園區正面臨同樣的威脅:「文化創意」難以轉化為「文化創業」。而這個情況在台北尤為盛行。

在台北,文化部「廉租」華山1914 文化園區的爭議早已不是新聞;委外經營的華山文創園區,雖然打著創意集聚地的名號,卻因為高額的場租讓許多藝術創作團體卻步,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,他們不是無力負擔場租、就是無法經由票價收回進駐成本。有能力進駐華山文創園區的廠家,反而是餐廳、酒吧、流行音樂展演等「類文創」消費性產業。

雖然在華山文創園區的外圍,會定期舉行創意市集的活動,但此類活動最終肯定的仍是設計品牌中能夠被立即消費的成果,而非長期累積的藝術活動。吸引了眾多假日無事的台北市民,但是無益創作者的長期發展,因此,身在台北的創作者仍然選擇到三芝、淡水、石碇等創作成本較低的地方發展個人工作室,不會選擇華山文創園區作為長期駐點所在。我們可以說,華山文創園區最大的不足,正是讓「小確幸」排擠了需要時間積累的內化創作過程。



 困境:文化為五斗米折腰

而在上海,大環境的經濟不振則讓一度蓬勃的藝品藏家市場榮景不再。因為純藝術的市場活絡程度降低,進而更加速了M50 園區的轉型腳步。

曾有一說:「到北京798 的人知道是來玩的,而來到上海M50 時,連家長都會知道叫小孩安靜,因為這兒是看畫、買畫的地方。」上海M50 安靜、冷冽、人煙稀少,就像大陸用語所謂「白骨精」(白領、骨幹、菁英)女子,那麼透著股頂尖時尚的味道。上海M50具備專業的物業管理基礎、房租合理,讓藝術家與畫廊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下經營,進而孕育出中國最前衛的藝術作品,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搖籃之一,讓中國大陸在世界上初初露臉。

在文革之後,中國的藝術作品仍在摹仿西方與相互討論中緩步成長,尚欠底氣的中國新銳畫家也因此得以在M50 園區內部社群中緊密連結成長。政府資源的投入、政策的肯定、當代藝術家對M50 的認同,是上海M50 園區的最大優勢,但是M50 卻在藝品市場低迷、大量生產的商業化產品缺乏的情形下,面臨轉型的危機。未來,除了競逐全球化的高價藝術品市場,M50 預備瞄準的客群是哪些人,也將左右它轉型過程的下一步行動。



當文創產業成為兩岸新趨勢

中國大陸十二五規劃中,文創產業是其中的重心發展目標,上海是全中國文創業成長最快的城市。如今上它的文創產值,已經逼近全台;台灣也在2010 年通過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》後,建立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準則。

在台灣,文化競爭力被視為是科技代工島國轉型的下一步。據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在1/6 發表的「2013年兩岸城市文化創意產業競爭調查報告」中,評鑑了兩岸文創產業的文化產出力、文化影響力等多項重要指標,也對台灣目前的文創產業提出推動產業價值整合、保護智財權益、提昇文化素質、協助資金融通、培育文創專才、建立兩岸交流平台等六大建議,而上海政府,則針對創意產業發展結構的幾項特點投注心力,包括發展順應城市功能產業、強化上海研發設計與企劃能力、挹注創意產業主力的中小企業等,兩岸的種種作為,都顯示了政府對於文創產業的重視。

兩岸為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所奠下的基礎,為兩岸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合作,提供良好契機。文創,早已成為兩岸共同追求的含金市場,而文化園區,正是城市發展在地體驗與藝術消費的實體場域。


 城市品牌的經濟機會

娛樂經濟的年代,「知識經濟」與「文化創意」成為體驗消費的核心。近年來城市嘗試自我特色塑造、文化底蘊展現、旅遊亮點強化這幾個面向切入,將地方打造成獨具特色的品牌,也讓體驗的內容文本更為突出且無從忽視。工業設計、視覺傳達、流行時尚,美感是娛樂消費最重要的附加價值之一,因此在城市中,藝術街廓的成長與界定,成為城市品牌行銷中,不可忽視的全球競爭力。


不管是上海或者台灣,在全球化浪潮中,城市的橫直街道、各種房舍不再只是居住的地方,更是梭巡其中的旅人瞭解在地的起點。城市以多變的面貌與地景吸引旅人,最為興盛的,就是舊建築與新藝術激盪出來的新興區塊──從生活中激盪出創意與時尚的火花。

而這,正是優秀的文創園區所要扮演的角色:把這個城市的美學感受、生活品質、意識型態、情感共鳴,一次快速而深刻的帶給來此一遊的旅客,在體驗中精準的傳達概念,並提供消費者心中所思所想的生活美學:也就是在美感經濟中,提供夢寐以求的吃穿用度、將城市的生活建構成一個引人入勝的品牌。



文創產業化、城市品牌化的下一步

華山文創園區和M50 都一樣,在城市中以文創園區的面貌,扮演著美感溝通的角色。文創產業訴求的商品,並不是滿足生理需求的民生必需品那麼簡單,而是在需求層級裡,追求更上一層的心理認同與滿足。文化創意產業所擔負著的,正是將文化融入生活當中,進而統籌這個城市的氣味、顏色、個性、路程、感受,從一場場的旅行和一天天的生活裡,重複這些看似有形卻又難以捉摸的東西。緩慢但用心的,從深處幫這個城市建立一個形象、打造一個品牌。

華山文創園區,展現了台北纖細、認真與溫婉的小生活;而M50 創意園區,則以專業而鮮明的顏色表現上海的美學堅持。城市太龐大不能微觀,但貼近人心的城市品牌,卻可從文創園區的氣質裡窺見一二。

生活在城市中,什麼才是最重要的?文化創意園區是選項,但絕不是唯一解答。回歸本心自問,或許是因著對美好生活的追求,才是我們立足社會並且無所畏懼的主要原因。

本文刊登於ChinaGo雜誌第二期 第56頁